top of page
搜尋
a0958888081

2023勞動法令研習(上)

「勞動法令研習」 強化勞權意識

引言︰我們都知道環保是為了「環境的永續」,但卻忘了需要「人的永續」,只有保護自己才能讓救援的工作永續。「勞動法令研習」融合專題演講和座談會,深入探討勞權、動物權和環境權。


【第一篇】

主標︰我們保護為了萬物挺身而出的人

作者︰邱建文

編輯:台灣環產

各行各業林林總總,無非都是在「人」的範疇裡,卻很少關注於樹木、動物和地球環境,彷彿整個世界的勞動運作也是以物質和精神為分界,前者具有實質的經濟效益,後者則以道德和公益視之,因此而有志工和義工的稱呼,或領取少少的薪資,卻是工時長,又充滿風險,諸如動保工作者或樹保工作者,不僅救援不分日夜隨傳隨到,亦常聽聞因公受傷的事件。

台灣環境生態護育產業工會甫於9月2日舉辦「勞動法令研習」課程中,請到曾任職全國總工會的謝貽安講師開宗明義表示,「我們都知道護育環境生態是為了『環境的永續』,但卻忘了需要『工作者的永續』,只有保護自己才能讓救援的工作持續下去。」


自2021年成立的台灣環境生態護育產業工會(以下簡稱「台灣環產」)具體展開行動力,將各地的環境生態工作者提升為工會組織的力量,讓從事動物、植物、環境保護相關的工作者都可以被看見,包括其勞動權益和專業意見,就如環產工會理事長何承翰所強調︰「我們的存在是保護為了萬物挺身而出的人」。

而謝貽安講師更明白表示,「根據勞動世界在國際上的定義,志工和實習工也是勞動力,就算台灣還停留在傳統觀念的做功德,工作者們一樣可能因公務受傷,一樣享有勞動權益。」


「勞動法令研習」即為由臺北市政府勞動局指導,台灣環產工會首度舉行的勞教課程,分別就人、樹木和動物三大面向進行探討,並融合專題演講和座談會,使嚴肅的議題變得生動有趣。


首先,謝貽安講師簡單說明工會組織的功能,直指在企業工會、產業工會和職業工會三大類別中,台灣環產屬於跨公司而具多種技術的產業工會,也就是結合相關產業內之勞工而組織的工會。她強調,「歐美國家的工會都會協助勞工檢視僱傭契約,但台灣的勞動意識相非常薄弱,更遑論於個別的承攬人、自由業者。」

換言之,唯有簽署勞動契約,如加保職災、意外險、醫療險等,都需勞雇雙方明訂責任與權益,而工會的存在就是「協助勞工檢視契約內容」,避免契約是「假承攬、真雇傭」或違反勞基法;同時「工會可作為協助者」,畢竟一部《勞動基準法》不可能適用於每個產業,若遇有勞資糾紛、職業傷害、職業病等,工會可協助勞工法律扶助或舉發勞檢、推薦專業就醫管道或申請政府救濟資源等。


此外,工會也會針對制度問題組織顧問團隊,包括律師和學者等;同時為提高勞權意識,對內舉辦教育訓練,對外則響應五一勞工遊行走上街頭,以積極參與社會運動而發起議題倡議。


謝貽安講師強調,「工會會員的勞權意識越強,越關心勞動議題,工會才會越強大。」


科技發展變化萬千 勞權意識更要與時俱進


AI科技無遠弗屆,未來可能引發更多的勞動議題,因此謝貽安講師建議工會會員時時關心社會時事,例如以輕鬆聊天方式談法律問題的《法律白話文運動》,以及探討當前詐騙議題的《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都是值得上網學習的管道,其中亦有勞動爭議等相關議題。


她也特別提及工會應注重研究社群行銷,並建議以故事行銷的方式,讓更多人感同身受,以召集更多的支持者,提高工會的知名度,等到走上街頭倡議勞權意識時,即可累積更多的粉絲一起響應。

此外,從全球熱門話題ESG的三個字義來看,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治理(Enviromnent、Social、Governance)也和《勞工職業災和保險及保護法》息息相關。「畢竟環境生態護育產業有很多執行救援職務都是發生在氣候惡劣和地形險峻的狀況,有時上山下海也會發生意外,救援動物更是冒著生命危險,這些都需要職災保險加以保障。」謝貽安講師於課程中詳細說明職災保險的各種給付津貼,甚至包括重建心理健康。


她最後強調,「人的永續」在於保障擁有尊嚴的就業環境、健康的體魄與心靈,事前預防傷害發生,事後即便受到職傷或職業病,仍盡可能給予機會診療、重建、再就業。


更多勞教精彩花絮

請見下集🙂

26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